2008年1月2日

桂冠與封賞 -2

是金箍也是魔戒,是鴆毒也是春藥,暢銷書之神的誘惑,比起折枝封冠,從來不遑多讓。

去年底麥可翁達迭(Michael Ondaatje)剛領到總督文學獎,書商馬上展開得獎作「分界」Divisadero的舖書行動,這部評論認為翁達傑最私密的作品,甚至舖進了Costco大賣場,大量曝光露出。

人口三千萬、讀者不激進的加拿大,多的是圖書館信徒,以至最大連鎖書店Chapters多年前傳出財務危機,岌岌可危。2007年全加書店靠一本哈利波特第七集,首賣紀錄每秒賣出三本,就逹成年度銷售目標。出版線的上下游,從出版社、作者、經銷商到書店,無不雨露均霑,怎難怪暢銷書作家被視為金雞母,頂禮膜拜?

暢銷靠大眾認同,獎項有專家肯定,通俗與品味,過去很難聯姻;隨著出書量激增,獎項反而變身成了選書最佳參考,獎座上往往也像蓋著暢銷與長銷的戳記。
獎額中的翹楚,非諾貝爾文學獎莫屬,2007年得主英國小說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所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獎金,折合154萬美元,令其他至多領得尾數的文學獎得主,望而興嘆。但諾貝爾獎金「巨款」,若與全球熱銷作家的版稅收入,動輒千萬美元相較,不啻小巫見大巫。

哈利波特作者羅琳JK Rowling被收錄進富比士富豪榜之初,年收入已達五千九百萬美元,第六集「混血王子」出版後,晉升億萬富豪。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Dan Brown,進入富豪榜的版稅所得,也高達七千六百萬美元。古人勸喻看淡功名利祿,形容「江上兩條船,一條叫名一條叫利」,當時大概無法想像,光憑文章千古事,一旦洛陽紙貴,這艘船能如何龐然「鐵達尼」。

獲獎招忌、「數」大招風。書籍暢銷雖不免令人眼紅,頂多有「買榜」質疑,但給獎沒爭議,就像吃燒餅不掉芝麻粒,對於獎項光環的覬覦,光靠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很難消去。近期明顯一例,是吉勒文學獎獎金提高至四萬加元的2006年,越裔華僑醫師Vincent Lam的初試啼聲之作「放血與神奇治療」出線,引發獎項公平論戰,網路媒體爭端篇幅多過得獎內容。也相對突顯獲獎後的美事,如國寶級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贏得布克獎後,把四萬歐元獎金捐給了環保機構。

作家獲獎是安慰、肯定、鼓勵,也是壓力,川端康成得到諾貝爾獎後,因「創作更高藝術」的壓力,三年後自殺身亡;海明威以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獎,到七年多後自殺為止,因自己不滿意,沒有出版任何作品。

暢銷書作家同樣也有「續集」壓力:華文世界如暢銷書製造機的作家劉鏞,代表作「我不是教你詐」第五集醫界詐術,與前一集時隔六年,於去年下旬方才推出;全球熱賣六百萬冊的《追風箏的孩子》,作者胡賽尼Hosseini 的寫作生涯第二本《燦爛千陽》,幸而在2007年全球書市都創下佳績。

不論曾經如何穿金戴銀、閃熠榮耀,跨年例行回顧與展望之際,出版圈的幾家歡樂幾家愁,和一般商業的年度報表一樣,銷售成績的吃水線,還在持續左右著出版圈的苦樂浮沈…

沒有留言: